Piggyback 技术矫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远视1例 二维码
1
发表时间:2023-03-31 11:40 袁晨星 大名爱眼眼科医院专家门诊,河北邯郸056000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术设备的发展,人工晶状体样式也越来越多,人们对术后视觉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白内障手术也从传统的复明白内障手术转化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Piggyback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使用,最早是为了矫正高度远视或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伴有屈光误差,在患者眼内放入2枚或2枚以上的人工晶状体的手术方式。现在随着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不断发展,Piggyback技术在屈光性白内障领域备受关注,增加了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使用范围并且达到了良好的术后效果。我院收治1例Piggyback 技术矫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远视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因双眼视物不清就诊。患者2年前因右眼白内障于当地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欠佳并伴有头部不适症状出现。近段时间左眼视力下降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到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OD 0.04,OS 0.08。验光:OD +9.75-1.50*100=0.7,OS:-6.50-0.75*100=0.4。裂隙灯检查:双眼角膜透明,房水清,前房中深,瞳孔圆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右眼人工晶体位正,后囊膜透亮;左眼晶状体核性混浊C1N3P1,III级核。OCT示:右眼黄斑中心凹结构未见异常,左眼窥不入。B超:双眼玻璃体混浊。Master:右眼AL:21.28mm,K1:46.30mm@97°,K2:47.74mm@7°,ACD:4.76mm;左眼AL:21.50mm,K1:46.76mm@52°,K2:47.14mm@142°,ACD:2.81mm。诊断:1.左眼白内障 2.右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 3.屈光不正 治疗:(1)左眼表麻下行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23.5D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手术顺利,术后测远视力:0.8,常规抗炎对症治疗,角膜切口对合好,角膜透明,KP(-),前房闪辉(-),瞳孔正圆形,人工晶状体位于囊袋内,位置居中。(2)右眼行二次人工晶体植入术。考虑二次植入人工晶状体位置位于睫状沟内,术前诊断验光:右眼:+9.50-1.50×100=0.7,计算:等效球径为:8.75D/0.68 =12.867D,预留-0.30/0.68=0.44D,P=12.867D+0.44D=13.3D,度数选择13.0D。手术经巩膜隧道切口植入一枚+13.0D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放置原人工晶状体前睫状沟固定,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第1天右眼视力0.8,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术后前房反应(+),眼压正常。术后随诊,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前头晕感消失。术后6个月复查,双眼视力0.8/0.8,眼压正常,切口愈合,角膜透明,KP(-),前房闪辉(-),瞳孔圆,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患者满意。 讨论 医源性造成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不正,患者通常表现视物不清伴头部不适感,严重时有恶心呕吐等。该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造成高度远视合并远视散光,试图用框架眼镜改善,患者试戴镜后不能长时间看东西,影响正常生活。患者第一次手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若取出人工晶状体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所以在原有人工晶状体前再植入一枚人工晶状体,以补足残余度数[1]。 Piggyback IOL植入术也称背驮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意思是在同一眼中植入两枚或两枚以上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放置位置通常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为两枚人工晶体都植入囊袋内(囊袋/囊袋型),第二种为1枚人工晶体放入囊袋内,另一枚人工晶体放入睫状沟内(囊袋/睫状沟型)。最早之前在临床中用于I期植入治疗高度远视[2],或二期植入改善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误差[3-4] 。随着各种屈光性IOL 的诞生推广,Piggyback技术被应用到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国内外学者采用Piggyback 技术植入功能性人工晶状体,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唐琼燕等[5] 对超高度近视合并角膜散光但无匹配散光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患者,采用Piggyback技术在患者眼内植入1枚负度数的人工晶状体和1枚正度数的散光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散光明显降低[6]。 Piggyback技术认为是安全有效的,帮助了更多的患者选择更加适合的人工晶状体,达到提高术后生活质量。随着屈光白内障的快速发展趋势,Piggyback IOL也更加的体现了本身的独到之处,增加了特殊条件下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使用范围。但是Piggybackk技术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两片人工晶状体眼内的稳定性,两片间隙艾立氏小体增生的可能性,两片人工晶状体光学中心一致性等,术后的眩光和对比敏感度都有待进一步探讨。所以piggyback 技术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邵彦,刘菲 ,刘升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残余近视1例.临床眼科杂志 2006;14 (2) :183. 2. Gayton JL, Sanders VN. Implanting two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es in a case of microphthalmo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3;19(6):776-777. 3. Alio JL, Abdelghany AA, Fernández - Buenaga R. Management of residual refractive error after cataract surgery. Curr Opin Ophthalmol 2014;25(4):291-297. 4. Gayton JL, Sanders V, Van Der Karr M, et al. Piggybacking intraocular implants to correct pseudophakic refractive error. Ophthalmology 1999; 106(1): 56-59. 5. 唐琼燕,彭满强,林丁. Piggyback技术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的应用.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599-1601. 6. 罗文静,胡淑琼,巩雪,等. Piggyback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应用进展.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5):818-821. |